彩61-彩61
彩612023-01-31 16:05

彩61

当旅游遇上“非遗”,玩出不一样的“文化味儿”(2)******

旅游助力让非遗“活”起来“火”起来

不久前的中国丹寨非遗周,近一公里长的长桌宴让不少游人惊叹不已,热情的丹寨人民摆了360桌美食宴请1800名游客一同尝新。近两年,丹寨非遗周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旅游品牌,古法造纸、蜡染体验等非遗体验,苗绣、侗族刺绣、苗族银饰等非遗商品也因为旅游业而走进大众的视线。

“丹寨小镇是贵州非遗的一个集中展示区。在丹寨小镇举办非遗周活动,是非遗进景区的一次成功探索,是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。”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,非遗保护与传承,是以当代生产生活为中心的文化实践,让传统工艺、传统设计通过再现、再造、再生,走进现代生活,融入现代旅游,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的价值。

当旅游遇上“非遗”,玩出不一样的“文化味儿”

扎染技艺传承人在中国-南亚博览会上展示扎染作品。新华社发

各地创新推出的各类非遗文创产品,也逐渐在旅游市场收获了更高关注度。如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龚扇制扇技艺,在第五代传人龚倩手里经过创新演变,做成了耳饰、胸针、手提包、冰箱贴等,以更平常的价格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。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北国温泉古街,一位游客被省级非遗项目芦苇画工艺所吸引,一下就花了3000元买了4幅做工精良的芦苇画,“芦苇画精美又有特色,没想到还可以在这里买到这么有意义的纪念品。”他高兴地说。

“非遗和旅游结合,诞生了更多时尚的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,不仅中国老百姓喜爱,还有更多非遗旅游商品出口到国外,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。”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副研究员韩元军说道。

活态传承是最好的保护。非遗走进景区,不仅为景区增添了文化魅力,也让非遗项目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,更多年轻人前来学习体验,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参与到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之中。旅游的传播为非遗“活”起来开辟了新路径,使其不再是“鲜有问津”的古老技艺,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,拥有了更多烟火气。

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过程中,旅游业一直是重要的反哺来源。”金准说,“与文物类遗产不同,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与人的互动中保护、活化,这就必然需要在市场环境中发展保护,旅游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最大的现实市场。同时,旅游业的运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资金、吸引人才、凝结项目、深化开发、推动传承的重要依托,近年来更依托数字化手段形成了创新发展的模式。”

当旅游遇上“非遗”,玩出不一样的“文化味儿”

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一角。新华社发

韩元军认为,通过发展旅游,更多拥有非遗技艺的人群提高了收入,从而实现更好保护;旅游也让更多老百姓知道、了解了这些非遗项目,从而提高了非遗保护的参与度;旅游还推动了非遗项目创新,通过市场力量和广大群众参与让非遗文化更有生命力。

近年来出台的各项非遗保护政策,充分肯定旅游业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中发挥的积极作用。此前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,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,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、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。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、度假区,建设非遗特色景区。

深度融合让非遗旅游实力“圈粉”

近日,在江苏九龙口的淮剧小镇,一场以非遗糖画体验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格外热闹。孩子们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近距离了解淮剧发展史,亲手以糖浆绘制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糖画,在游玩中学习知识、锻炼动手能力,感受非遗魅力。

近年来,各地纷纷针对有文化旅游需求的人群,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、非遗体验基地、非遗展览馆等。彝族火把节、傣族泼水节、苗族跳花节等少数民族节日风情浓郁,秦淮灯会、马街书会等民间文化活动源远流长,成为吸引游客的“金字招牌”。江西景德镇的陶瓷研学游已经有了多年实践,学生们既能学到陶瓷相关知识又能亲手体验,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。

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,留下了十分丰富的非遗资源。2022年11月,我国申报的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至此,我国列入该名录的项目已有43个,居世界第一。截至2021年末,全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。

丰富的资源为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。多年来,各地积极探索融合路径,非遗与研学旅游、民宿、文创产品、旅游演艺、节庆活动等结合起来,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旅游新业态和多样化发展模式。

当旅游遇上“非遗”,玩出不一样的“文化味儿”

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一土家族织锦基地,游客体验土家族织锦产品制作。新华社发

G219国际自驾游目的地高峰论坛在广西北海举办******

  中新网北海1月12日电(翟李强)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,由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主办,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支持的G219国际自驾游目的地高峰论坛,1月11日在广西北海举办。

  本次论坛聚焦旅游兴边富民与G219国际自驾游升温发展两大主题,为适时推动G219+G318自驾区域旅游体系的完善,形成与航空、铁路齐驱联动的布局,突出探讨如何将G219独有的自然禀赋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、发展优势,旨在推动G219西藏段沿线旅游业及兴边富民向纵深发展。

图为G219西藏段的风光。 主办方供图图为G219西藏段的风光。 主办方供图

 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张锐瑞在致辞中表示,G219景观类型多样,民族风情浓郁,是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自驾游廊道,具有富民、兴边、强国、睦邻的重要意义。文旅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G219旅游发展,全面深化合作,广泛凝聚市场、社会等各方力量,实现G219自驾游发展大市场的共建共享、相融相盛,不断满足旅游市场需求,促进沿线社会和经济发展,带动沿线人民群众增收致富。

  G219,即国道219线,北起新疆喀纳斯,南至广西东兴,沿线经过新疆、西藏、云南、广西四个省区,覆盖新疆至广西所有边境地区,全长逾万公里。2020年,西藏自治区、广西壮族自治区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、云南省的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于广西南宁共同成立了“中国G219旅游推广联盟”,以加快推进G219沿线省市旅游资源整合,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线路,力促区域旅游协同发展。

  为充分运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成果,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多位专家参加,并作主题分享,就青藏高原科学旅游发展、G219沿线地质演化和湖泊科考与地理旅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。专家们指出,G219串联起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到寒带气候的丰富自然景观,整条公路景观类型丰富多样,野生动物分布广泛,植被类型差异明显,拥有得天独厚的科学旅游开发资源及优势,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。

 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厅长王松平表示,将持续引导西藏G219自驾游行业向特色化、产业化、品牌化、标准化方向发展,始终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推动G219在旅游业抵边强边、统筹边境地区旅游发展全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图为G219西藏段的风光。 主办方供图图为G219西藏段的风光。 主办方供图

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郑艺表示,广西和西藏在旅游产品品牌的打造和旅游企业的合作上,享有广阔的前景,希望双方在打造世界级精品线路上,深化合作,发挥“中国G219旅游推广联盟”的作用,加强高原特色自驾游、边关风情游等区域品牌的合作和推广,共同完善相关机制,推动两地旅游融合发展。(完)

中国网客户端

国家重点新闻网站,9语种权威发布

彩61地图